吉普号 干货教室 | 茶马古道的由来知多少?倚邦不可不说的传说

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:吉普号玩家普洱。 


倚邦,浓缩了明清普洱茶的兴衰。


倚邦,位于勐腊县象明彝族乡东部,北接景洪,南连曼砖,西接革登,为古六大茶山之首。



明朝隆庆年间,车里宣慰使把所治区域划分为12个行政区域称为“西双版纳”,倚邦划为十二版纳之一的版纳倚邦,因盛产茶叶,又称“磨腊倚邦”,傣语意为“茶水井”之地,统一管辖当时的六大茶山。



传说中的老城墙


倚邦有一面老城墙,当时城墙上面是什么呢?上面是大庙(川祖庙)。它相当是用石块垒了一个平台出来,上面是土司的宅子和庙。可以说是城墙,也可以说是地基,就是当年垒起来的一个平台,当年的土司总自家的宅子、衙门,以及它背后的川祖庙全都建在这样一块用石头垒起来的平台上面


这种结构像什么呢?

这种就和长城的结构是一样的,它没有水泥,完完全全是用一块块石头垒起来的,非常的稳固。雍正七年之后这些东西慢慢就开始建立,到达曹当斋,也就是当年的土千总最兴盛的时期到现在已经200多年的历史了。


它说明一段什么历史呢?

说明了当时的汉人以及彝族,他们是打定了心思决定要在这里长久的生存、发展下去,才会用如此大的心力和决心去建设倚邦老街。




到了清朝末年,由于战乱导致普洱茶贡茶需求的萎缩,这边茶叶生意就下滑了。后来攸乐山那边的攸乐族三次攻打这边,第三次在1942年基本上就把倚邦的老街烧光了,老的砖木结构的房子都看不见了。


现在这个城墙即便经历了这场大火,还留在这里。最后整个倚邦的最兴盛时期的1000多户其中的大半就搬到了现在的易武。


当时的倚邦整个镇剩下的人口不到最兴盛时期的一半,县衙门也搬过去(易武)了。当时的行政中心两三百年前就在倚邦,慢慢搬到了易武老街,最后搬到了现在的勐腊。


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


清朝中叶,古“六大茶山”鼎盛,产品远销四川、西藏、南洋各地,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。随着茶叶贸易的逐步兴旺,明清时期为了茶叶商运、改善交通,商贾、民众集资投劳修路架桥,普洱茶外销之路,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。



清雍正十三年(公元1735年),开辟了易武、倚邦至思茅主要通道,全长200多公里。普洱府向清朝廷上贡的易武茶、象明茶五大古茶山的贡茶、官茶,商茶等大众茶也是从这条驿道运出。这条古道还延伸到景谷、大理、中甸(香格里拉)等地。


茶马古道用石板铺就后,大大地促进了易武、象明茶产业的发展,年产茶叶数万担,从业人员数万人,日均有上千匹骡马在易武、象明集散,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。


交通运输的发展也加强了人、财、物、信息、技术和文化的交流,使倚邦、易武先后成为内外交通运输的中心,茶叶生产、加工、储运的集镇。昔日茶山有许多茶号和茶庄专门从事茶叶的收购、加工和外运销售,呈现一派繁荣景象。



改土归流


简单来说“改土归流”就是清政府在1728年的时候把少数民族手上掌握的自治权收归了官方。


过去倚邦是土司制,当地官府拥有非常高的自治权。云贵总督鄂尔泰上书给当时的雍正,想进行改土归流。


“土”就是土司,“流”就是流官制度,就是清朝派流官下来直接管理。雍正是采纳了鄂尔泰的建议,然后就在1728年也就是雍正七年执行了改土归流。


在这个之后的200年时间之内整个普洱茶就开始兴起,单单倚邦就有超过20000亩的茶叶的种植,有一千多户进来,迁进来的汉人有江西人、四川人、云南的石屏人。


这两三百年的历史见证了普洱茶的顶峰到衰落。



评论
热度(4)

© 小黑带你玩普洱 | Powered by LOFTER